MDEA(N - 甲基二乙醇胺)溶液起泡趨勢試驗器的試驗原理,核心是模擬工業現場 MDEA 溶液的實際工況,通過可控條件觸發泡沫形成,并量化評估溶液的起泡能力與泡沫穩定性,最終判斷其起泡趨勢。該原理圍繞 “工況模擬→泡沫形成機制→量化評估" 三個核心環節展開,同時需結合物理化學中泡沫形成的基礎理論,具體如下:
在天然氣脫碳、合成氨脫碳等工業過程中,MDEA 溶液(通常為 20%~50% 水溶液,常添加緩蝕劑、活化劑等)會與含 CO?、H?S 的工藝氣接觸,同時伴隨攪拌、湍流、溫度變化等工況,易因以下因素產生泡沫:
氣體分散:工藝氣(如 CO?)在溶液中被攪拌 / 湍流破碎成微小氣泡,形成氣液分散體系(泡沫的基礎);
表面活性物質:MDEA 溶液中的雜質(如降解產物、FeS 懸浮物、緩蝕劑殘留、工藝氣帶人的油污)或添加劑(部分活化劑)會降低溶液的表面張力,使氣泡易形成且不易破裂;
溶液黏度:MDEA 溶液濃度過高、或因老化(降解產物積累)導致黏度升高,會阻礙氣泡合并與上浮破裂,延長泡沫壽命。
試驗器的設計初衷,就是通過實驗室可控條件復現上述核心誘因,避免直接在工業裝置上測試的風險與不可控性。
試驗器通過精準控制 “氣體輸入、溫度、攪拌(若配置)" 三大關鍵參數,模擬工業現場的起泡環境,確保泡沫形成的條件與實際工況一致,具體機制如下:
作用:通過通入惰性氣體(如氮氣,純度≥99.5%),模擬工業中工藝氣(CO?、H?S)在 MDEA 溶液中的分散行為,為泡沫形成提供 “氣泡核心";
控制邏輯:
試驗器通過氣體流量計 + 穩壓閥精準控制通氣量(通常設定為 50~100 mL/min,需匹配工業裝置的氣液接觸強度),確保單位時間內進入溶液的氣體體積一致 —— 若通氣量過大,氣泡生成過多易導致泡沫溢出,過小則泡沫量不足,均會影響結果準確性;
同時,通氣管的末端通常設計為 “多孔分布器"(如砂芯),使氣體分散成均勻的微小氣泡(直徑 10~100 μm),更接近工業中湍流破碎的氣泡尺寸,避免因氣泡過大導致泡沫易破裂,無法真實反映溶液的起泡能力。
部分試驗器(如 SYP-6538 型部分型號)配備攪拌系統,其原理是:
試驗的核心目的是 “量化" 起泡趨勢,而非僅定性觀察。其原理是通過監測泡沫高度(反映 “起泡能力")和消泡時間(反映 “泡沫穩定性")兩個核心指標,實現對不同 MDEA 溶液起泡趨勢的對比與判斷,具體邏輯如下:
定義:在設定的通氣 / 攪拌 / 溫度條件下,溶液中形成的泡沫層最高點與初始液面的垂直距離(單位:mm 或 cm);
原理邏輯:
相同試驗條件下(通氣量、溫度、攪拌速率一致),溶液的 “起泡能力" 越強,單位時間內形成的氣泡數量越多、氣泡尺寸越均勻,泡沫層堆疊高度越高;
例如:新鮮 MDEA 溶液因雜質少、表面張力較高,泡沫高度可能僅 20mm;而老化的 MDEA 溶液因含大量降解產物(表面活性物質),泡沫高度可能達到 80mm,說明其起泡能力顯著增強。
定義:停止通氣 / 攪拌后,泡沫層從最高高度降至初始液面(或降至初始高度 10% 以下)所需的時間(單位:s 或 min);
原理邏輯:
泡沫的穩定性取決于 “氣泡破裂速度"—— 若溶液中存在表面活性物質(如雜質、緩蝕劑),會在氣泡表面形成 “彈性膜",阻礙氣泡內氣體擴散和液膜排液,延長泡沫壽命(消泡時間長);若溶液黏度高,也會減緩液膜流動,使泡沫更穩定;
例如:添加了消泡劑的 MDEA 溶液,消泡時間可能僅 10s;而未添加消泡劑的老化溶液,消泡時間可能長達 5min,說明其泡沫穩定性極qiang,在工業中易導致 “帶液"“塔堵" 等問題。
部分試驗會通過稱重法或圖像分析法計算泡沫密度(單位:g/cm3),原理是:泡沫密度越低(氣泡數量多、氣泡間隙大),說明溶液起泡能力越強,且泡沫更易堆積;該指標可進一步區分 “高高度低密度"(易破裂)與 “高高度高密度"(難破裂)的泡沫差異,提升評估精度。
為確保試驗結果能準確反映 “MDEA 溶液本身的起泡趨勢",而非外部條件干擾,原理中包含兩大保障機制:
變量唯yi化:試驗中僅改變 “待測試 MDEA 溶液"(如新鮮溶液 vs 老化溶液、含消泡劑 vs 不含消泡劑),而通氣量、溫度、攪拌速率、樣品體積等所有其他條件均保持一致,排除無關變量對泡沫行為的影響;
空白對照驗證:以 “去離子水" 或 “純 MDEA 標準溶液" 作為空白對照,若空白對照的泡沫高度極低(如 < 10mm)、消泡時間極短(如 < 5s),說明儀器無異常(如管路殘留表面活性劑),進而證明待測試樣的起泡指標真實可靠。
模擬工業工況(通氣→氣體分散、溫控→匹配現場溫度、攪拌→模擬湍流)→觸發泡沫形成(表面活性物質降低表面張力 + 黏度阻礙氣泡破裂)→量化監測指標(泡沫高度→起泡能力、消泡時間→泡沫穩定性)→對比空白對照與不同樣品→判斷 MDEA 溶液的起泡趨勢(指標越高,起泡越嚴重,工業風險越大)。
該原理本質是 “從工業問題出發,通過實驗室可控模擬,回歸工業應用判斷",確保試驗結果對 MDEA 脫碳裝置的操作優化(如是否添加消泡劑、何時更換老化溶液)具有直接指導意義。